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动态->正文

    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参加2024中国城市论坛

    时间:2025年01月10日    来源:研究生与科研社会服务办公室    作者:蒋东平、余仲琴、王业新    阅读:

    2024年12月28日,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大理大学主办的2024中国城市论坛:新质生产力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年会在大理大学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大理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管理世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单位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参加会议。

    此次论坛设有11个平行论坛,其中云南农业大学主办了“新质生产力与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兼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农业大学研究员杜发春,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尹仑,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东周群培,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和金保,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王业新、蒋东平、余仲琴、黄晓宇、秋亚迪、胡凌银共14人参与论坛发言,从生态农业与生态韧性、农业生产与技术创新、粮食安全等多方面来看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策略。

    生态农业与生态韧性研究方面,研究生黄晓宇汇报的题目为“洱海生态廊道建设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及优化路径研究”,主要内容是通过实地调研和模型分析,揭示洱海生态廊道建设如何增强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生计韧性,并提出优化政策和实施路径。


    研究生蒋东平汇报的题目为“气候变化下昆明市呈贡区洛龙村水资源管理与村庄韧性发展”,主要内容是研究水资源管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村庄发展和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作用,提出资源优化配置和村庄韧性提升的建议。

    研究生王业新汇报的题目为“云南永胜程海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主要内容是分析程海地区在气候变化中的适应性实践,并提出在农业、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之间平衡发展的策略。

    农业生产与技术创新研究方面,研究生胡凌银汇报的题目“农村规模猪场肉猪健康养殖模式探究:以河南省南召牧原分厂为例”主要内容是基于健康养殖实践,探索规模化猪场的气候适应型养殖模式,为农村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研究生秋亚迪汇报的题目为“科技小院集群助力洱海流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效应与模式探究”主要内容是研究科技小院集群如何促进洱海流域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提出协同创新模式和推广路径。

    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方面,研究生余仲琴汇报的主题为“极端天气影响下云南省粮食作物减产现状及应对策略”,主要内容是评估极端天气对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冲击,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改良和政策建议。

    此次参会的研究生纷纷表示,通过参与论坛,深入探讨了生态保护、农业生产韧性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等议题,在展现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不仅深化了对气候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也接触到新质生产力研究的前沿理论与实践案例,拓展了研究视野,在与专家的对话中汲取了宝贵的学术经验。论坛强化了经济管理学院学术研究与地方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重要启示。


    据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民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22年7月,主任由云南农业大学杜发春研究员担任,专委会锁定民族地区的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等重要领域,树立精准服务理念,努力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民族地区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让专委会的学术成果更多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立于1986年,是专注于城市经济研究与实践的全国性学术组织,由经济学、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现任会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开忠。